行为经济学

作者:管理员来源:普罗汇 时间:2017-10-11 00:00:00

那时候,我还是个小司机,我常常比较,楼下两家相邻的加油站哪一家更吸引我。在A加油站,每升汽油卖5.6元,但如果用现金付款的话可以便宜0.6元折扣;在B加油站,每升汽油卖5.0元,但如果用手机或银行卡付款则要多收0.6元手续费。

如果你是我,你会选择哪个呢?

行为经济学奠基人之一、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理查德·塞勒(RichardThaler)当年正是通过上述例子,将框架效应(framingeffect)推进了科学者与普通大众的视野。尽管两个加油站的定价策略是完全等价的,但塞勒于1980年发表的经典研究却发现,大多数人更为青睐A加油站。这就是框架效应,仅仅是在措辞上做稍许变化,就会引起人们对同一问题(尤指经济问题)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。

选错了加油站可没关系,无非是多花点钱罢了;可如果在女朋友面前也被"框"了的话,那结局可就不美了。

blob.png

我曾问她:"当我想你的时候,能不能边和朋友玩边想你?"她摇了摇头,神色不满:"不允许你在想我的时候分心,你要心无旁骛、专心致志地想我"。为了讨好她,晚上我又问了相同的问题,"当我和朋友一起玩时,能不能想你呢?"她乐了:"当然可以,你要随时随地想我……"

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表述为两种框架:"收益"措辞与"损失"措辞。我们天生就厌恶损失,由损失招来的负效用要远甚于等价收益带来的正效用,丢了100元钱,人们通常需要拾到200元才能抚平丢钱的"创伤"[2]。因此,即使"损失"和"收益"两者的实质逻辑是等价的,但当问题从"损失"出发,其吸引力就远远小于以"收益"措辞表述。框架效应就是瞅准了这一点,通过改变问题措辞的"损失"或"收益"程度,来干扰甚至反转决策结果。相比于"便宜0.6元","多收0.6元手续费"明显是一种损失语境,所以多数人才会排斥它。相反,你在和朋友一起玩时,还能分出一部分心给女友,这是一种"收益",她不开心才怪呢。

谈起损失,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失去生命,塞勒曾经问过学生,"如果某种药能减少你万分之一突然死亡的可能性,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?"之后,他又询问了另一拨学生,"如果某种药招收试药员,该药无毒无害却存在增加万分之一致死的风险,你需要多少酬金才愿意干呢?"结果在"收益"健康时,学生只愿意花上几百元买药;而在"损失"健康时,学生的开价达到了数万元,还有不少人表示,无论付多少钱都不愿用生命去冒险试药。

过去通常认为,我们在金融市场中的种种失误,都是由制度不健全、策略、文化等情境因素引起的。然而,从行为经济学中的框架效应来说,我们可能生来就带有这些缺点。

(普罗汇:www.163fx.com)

相关文章

热门推荐

注册/登录代表您已同意《客户协议书》
  • 关注微信公众号

  • 扫描下载APP

普罗汇快讯-163fx.com